現實的危機-台灣專題:亞洲當代攝影展 系列三:我們邀請了三位臺灣藝術家葉偉立、劉和讓、鄭亭亭,展示他們的當代攝影作品。本次展覽集中於特定的歷史和生活經歷,但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構建或發現歷史背景之間的關係。 影像的真實的還原,但在影像的再生與複製,我們好似以鏡射的方式走回我未曾屬於的年代,影像複寫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 存於地方, 空間, 展覽, 文件等等的諸多功能與可能, 賦予的再敘述性。具體來說,本系列作品從不同的地理、時間位置同步進行觀察,藝術家們親身經歷和集體意識與政治和社會力量來所描繪的多種歷史軌跡聯繫ㄧ起。
葉偉立:本次展出《三個地方:致瑪格麗特.莒哈絲》(2003-2006)(2003-2006)展出葉偉立在居所旁廢棄房舍所拍攝的七件攝影作品。此系列首件以葉偉立本人模糊的肖像開始,由同一視線角度拍攝,記錄了四年的光陰。這四年期間,藝術家不斷地回到廢墟,記錄時空緩慢的變化和衰頹,而作品也呈現了發生在其中的真實或擺拍事件。攝影作品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印在畫布上、裱於壓克力、做成燈箱,也平放於桌面。縝密的裝裱和展示強調了每張照片作為物件的物質性。 《三個地方:致瑪格麗特·莒哈絲#2》(2004)中,龜裂、已褪色的聚氨酯塗層覆蓋了空屋本身的圖像,搖搖欲墜的石棉天花板和窗外綠葉若隱若現。這樣的表層處理褪黃了攝影圖像,與記憶有異曲同工之妙。 該系列是對法國小說家、劇本作家以及實驗電影導演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又譯:瑪格麗特·杜拉斯)及其有關別離、失去和無根的故事致敬。葉偉立以物質化技術模糊了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線,正如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所評莒哈絲「為自己書寫一個穩固的世界」。葉偉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既不在此處,亦不在彼處」,也呼應自身所處的狀態—出生在台北,幼年遷居美國,二十年後又回到台灣。透過攝影重訪並記錄,葉偉立安定了自身。
鄭亭亭:本次展出《寂寞星球臺灣 Robert Storey (Lonely Planet Taiwan)》(2013)。這一系列作品則蒐集Robert Storey自1987年至2001年間所出版五個版本的《寂寞星球台灣》(Lonely Planet Taiwan),挑出各版本中相同的段落進行比對,再標示出段落中改變的關鍵詞,如早先版本中的「中國」,在後出版本中被改標為「台灣」,企圖透過這些隻字片語的編輯變動,思考台灣複雜的歷史血緣與政治情境。
劉和讓:本次展出《伍眾會計畫》(2013-2017),這一系列作品是以新北市汐止福德工業區的影像構成的,其中納入檔案庫和對地方資本主義系統的描述,藝術家對特定的地方活動和可形容成「跨地方(translocal)」的非人(impersonal)資本主義系統。這系列影像進行與在地物件或事件的裝置計劃,它提出影像作為「工具傳達」所俱備的再生意義,並延展在全球化下物質交換的現地補充,所透露的是自身勞作與現地資本系統的「境物虛擬」(the virtual border of substance),對介質的異化與重構,不同階段的藝術生產實踐,從一般主觀的秩序關係到身份的多重設定與不同藝術家的協作關係,將生產的物質系統試圖作精神上 (ideal)的聯繫, 在與地方平行的勞作關係上,如果將藝術作為生命的延續可能,我們何以回避資本?